- 猪病百科
-
猪气性坏疽病的诊治
猪恶性水肿(人医称气性坏疽),是由梭菌引起的多种家畜的一种创伤性急性传染病。该病的特征为创伤局部发生炎性气性水肿,并急剧向周围蔓延,切开肿胀组织时,流出淡红褐色带气泡的液体,并伴有发热和全身性毒血症。19世纪末期有人用绵羊进行试验,证明本病具有传染性。1877年Pasteur第一个从病料中分离出了病原体,并命名为腐败梭菌。1881年,Koch等把本病命名为恶性水肿。本病在世界各国均有发生,我国也常见有散发病例
病原介绍:本病的主要病原为梭菌属中的腐败梭菌,其次产气荚膜梭菌、诺威氏梭菌和溶组织梭菌等也可致病或参与作用。
流行病学:1.易感性 猪一般较少发生,实验动物中,家兔、豚鼠及小鼠均易感。
2.传染源 腐败梭菌、芽孢杆菌在土壤中和大多数种类动物的肠道中很常见。在病畜的局部水肿破溃时,可随水肿液或坏死组织排出大量病原体,污染环境。
3.传播途径 由于外伤如去势、断尾、分娩、外科手术、注射等,没有注意消毒,污染本菌芽孢而引起感染。猪经口食人多量芽孢也可引起感染。
4.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以散发形式存在。在某些猪场,由于常年饲养密度高,在周围环境中存在大量芽孢,故恶性水肿的发病率特别高。年龄、性别、品种与发病无关。
临床症状:有两种病型。一种为创伤感染,常因外伤(如去势)所致,表现为局部(伤口周围)发生弥漫性炎性水肿,肿胀从原发部位迅速扩展,触诊肿胀区,呈凹陷性水肿,病后期有明显的捻发音。死前,在用力吸气过程中发出呻吟声。另一种是快疫型(也称胃型),胃黏膜感染之后肿胀增厚,形成所谓的“橡皮胃”。病菌也可进入血液转移至某些肌肉,引起局部的炎性气性水肿和引起跛行,多在1-2天内死亡。
解剖症状:创伤感染引起的特征性病变为局部呈弥漫性的急性炎性水肿,切开患部见皮下和肌间有多量呈红黄色或红褐色、含气泡并具酸臭味的液体流出,并布满出血点,肌肉呈暗红色或灰黄色,如同浸泡在水肿液之中;肌肉松软易碎,肌纤维间多半含有气泡。镜检见含少量蛋白质的水肿液将肌纤维与肌膜分开,肌纤维变性,伊红深染。病变深部的肌纤维往往断裂和液化,肌纤维间的水肿液中很少见有嗜中性白细胞,固有的组织细胞多无变化。病尸多半表现易腐败,血液凝固不良。全身淋巴结,特别是感染局部的淋巴结呈急性肿胀,切面呈充血和出血,并表现湿润多汁。肺呈严重淤血和水肿。心、肝、肾等实质器官呈严重变性,脾脏一般无明显变化。
治疗方案:本病病程短促,全身中毒症状往往突然出现并较严重,应全身疗法和局部疗法同时进行。
1.切开肿胀部位,扩创、清除创内异物(坏死组织及水肿液等),用大量的圣碘药液反复冲洗,创口开放,每天冲洗1次,创口撒入青霉素钠粉针,可在病变组织周围注联大恩诺沙星40mL。
2.注意全身疗法要对症治疗,如强心、补液、解毒等,同时早期在病灶周围大剂量注射青霉素+联大恩诺沙星,。
3、饮水添加肾舒。